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并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以展現真實為本質,并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紀錄片的核心為真實。
電影的誕生始于紀錄片的創作。1895年法國路易·盧米埃爾拍攝的《工廠的大門》、《火車進站》等實驗性的電影,都屬于紀錄片的性質。中國紀錄電影的拍攝始于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軍山》。最早的一些鏡頭,包括清朝末年的社會風貌,歷史人物李鴻章等,是由外國攝影師拍攝的。
紀錄片一詞是英國的約翰·格里爾遜最早稱呼出來的,他是紀錄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弟子,但是他并沒有給予紀錄片一個完美的定義。
紀錄片美學觀的奠基者是維爾托夫、弗拉哈迪。其中維爾托夫開創了“電影眼睛派”,提倡鏡頭如同人眼一樣“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反對人為的扮演,甚至反對帶有表演的影片(故事片)。而弗拉哈迪的開山之作《北方的納努克》卻是由納努克“真實”扮演而成,最后由現代文明重返原始生活的納努克甚至因為缺乏過冬食物而死。同為紀錄片的先驅,他們的風格卻迥異,這也成為日后紀錄片流派紛爭的源頭。
50年代發生了紀錄電影運動,紀錄電影創作潮流實際上由兩大紀錄電影運動組成,他們分別是法國導演讓·盧什(《夏日紀事》 1961年)為代表的“真實電影”運動以及由美國梅索斯兄弟(《推銷員》 1969年)代表的“直接電影”運動。真實電影為參與式電影,允許導演介入到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中,煽動其中一些劇情的發展。直接電影為觀察式電影,力求避免干涉事件的過程,要求導演采取嚴格的客觀立場,以免破壞對象的自然傾向。
影片從一出現就顯示了它的紀錄功能,可以說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影片是紀錄片。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普辛大道14號大咖啡館的印度廳內正式公映的由L.盧米埃爾攝制的《工廠的大門》、《火車到站》、《嬰兒的午餐》等12部實驗性的影片,都是紀錄真實生活景象的。從19世紀的最后幾年起,電影開始用于新聞題材的報導;俄國的沙皇加冕、英國的英王親臨奧林匹克開幕式、西班牙的斗牛、澳大利亞的競走等新聞事件,都搬上了銀幕,成為初期紀錄電影的主要題材。
1923年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納努克》的公映,標志著紀錄電影在藝術創作上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部影片紀錄了一個愛斯基摩人和他的家庭在冰凍的北方為謀求生存的一天的斗爭生活。與觀眾見面的影片是第二次拍攝的。1913年弗拉哈迪隨一個探險隊到加拿大北方去探礦。他用攝影機客觀地紀錄了居住在那里的愛斯基摩人的生活。這一次所拍的3萬英尺底片后來全部在火災中燒毀了。后來他按照自己的創作意圖再去進行拍攝。這次他吸收了當地的一些愛斯基摩人參加拍攝工作。有些鏡頭是用故事片的方法拍攝的。如愛斯基摩人居住的冰房子是根據拍電影的需要建造的、獵取海豹的活動也是組織拍攝的,但影片反映的人物和生活場景都是真實的。由于這部具有藝術感染力的紀錄像片,因此,弗拉哈迪便被稱作為“紀錄電影之父”。
(文章來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