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5日開幕的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span>
關于什么叫“互聯網+”,這一概念的提出者馬化騰解釋說:“互聯網+”戰略就是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
簡單地說就是“互聯網+XX傳統行業=互聯網XX行業”,雖然實際的效果絕不是簡單的相加。比如,傳統集市+互聯網有了淘寶,傳統百貨賣場+互聯網有了京東,傳統銀行+互聯網有了支付寶,傳統的紅娘+互聯網有了世紀佳緣。
那么作為重要傳播平臺的電視歷來受到國人的普遍關注,具有傳播力強;影響力大;覆蓋率廣;公信力高等顯著優勢,依然是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沿用“互聯網+”的思路,那么電視,尤其是中央電視臺這樣國家級的電視平臺又該具有什么樣的新思路呢?
于是在這種形勢下,一些資深、睿智的電視人提出了“紀錄片+”的概念:以紀錄片這種影視形式為載體,與全行業進行廣泛結合,創造出一種新的運營模式。
這些業內的先行者們甚至還為我們描繪好了一些“紀錄片+”美好畫面。這些美好的前景到底是基于什么樣的原理產生的,它的運營基礎又是怎樣的?究竟是否可行呢?
早在2010年廣電總局就已經印發了《關于加快紀錄片產業化發展的若干意見》,表明了紀錄片產業化已經得到了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特別是“衛視頻道每天都要播出至少三十分鐘的紀實類節目”規定的提出,把紀錄片帶進了一個迅猛發展的時期。
全國各大電視臺紛紛制作了自己的欄目品牌,如北京衛視的《檔案》、貴州衛視的《真相》中央十套的《人物》等?!渡嗉狻?、《茶,一片樹葉的故事》等節目的成功,讓我們看到了紀錄片美好的發展前景。
以紀錄片為代表的文化產業蓬勃發展。
盡管紀錄片從專業角度有著各式各樣的分類,但一個不容忽視的特性是紀錄片具有天然的真實性,這是觀眾在觀看紀錄片時常常區別于其它電視節目懷有的獨特的收視心理,從而使觀眾在節目的內容和故事情節上產生更多的可信度和權威性。
事實上,作為代表著電視領域里面最高形式的紀錄片,從他的產出過程來看,也的確決定了本身具有這樣的天然屬性。紀錄片往往需要編創人員對于素材的掌握非常的詳實,對于事實的了解要非常的透徹,并且對創作人員的要求非常高,要有一定的人生積淀,要了解豐富的電視表達語言等等。
所以無論從形式和內容上看,紀錄片都有許多優于其他電視節目的地方,在社會上擁有廣泛的收視人群和擁躉。
但國產紀錄片產業所實面臨的形勢也是復雜的,可以說是機遇和困難并存。
首先,紀錄片的需求與生產間的矛盾并沒有真正解決,市場需求還不是拉動制作的前進主要動力。
據分析,我國的投資主體仍舊集中于各個電視臺的電視機構,他們都把所有環節都放在他們自己機構內部,自己投資,自己制作,自己播放,能夠帶動外向發展的民營制作公司往往沒有版權而且利潤空間較薄而發展緩慢。
另外,我國傳統的紀錄片主要是以宣傳科教為目的,多為意識形態和文化的傳播為內容,并不十分的追求經濟回報,這和為追求商業價值和利潤的電影院背道而馳。沒有完備與完善的商業運營模式,使我國大多數的紀錄片無法取得商業成功的重要原因。
第三,我國紀錄片的運營體制、制作模式和傳播模式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作為一個行業,紀錄片從技術、藝術、投資、交易到評估缺乏基本的標準。
紀錄片制作單位多數存在規模小,資金、技術、人才優勢薄弱的問題,想要進行品牌化生產有心無力,而像中央電視臺、中央新聞影視集團等實力雄厚的制作基地來說能力較強,但畢竟精力有限,每年生產的精品少之又少。
第四、在傳播模式方面,我國紀錄片營銷環節嚴重缺失,商業化水平較低,很難形成商業化大發展。營銷環節慢慢成為著束縛我國紀錄片商業化發展的瓶頸。
這樣就直接導致了生活中很多有紀錄需求的團體、項目、甚至個人都找不到起碼的制作單位,訴求無門!而紀錄片的制作單位又普遍承受著上述四點的制約與限制。
有鑒于此,除了某些大項目,紀錄片能借助國家的力量投資制作的機會不是很大,唯有把目光轉向民間,可以說“紀錄片+”這種模式為紀錄片本身的發展和壯大提供了這種可能。
紀錄片和產業結合會產生什么?
改革開放30年,中國已經有十幾個省份財政收入超過千億元,大多數中國人不僅擁有了溫飽,還有了財富的積累,所以不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都需要了解金融。
財經類紀錄片應運而生。
財經類的紀錄片在國外發展較早,如NHK的紀錄片《沸騰都市》系列 、《金融危機》系列、《世界汽車產業的危機》等。中國的財經類紀錄片起步晚,但也涌現出《大國崛起》、《大國重器》等佳作。
事實上,無論國外CNBC這樣的商業頻道,還是BBC這樣的公共頻道,財經紀錄片都已經成為頻道中的常態節目。但在中國,財經紀錄片仍然像是游戲大作,幾年才發布一款。出現這種狀況,跟收視率沒有關系,跟市場的需求沒有關系,跟制作水平沒有關系,主要的原因在于沒有專門的運營機制。
據統計,2013年我國中小企業創造的產品和服務價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左右,上繳的稅收約為稅收總額的50%,同時還提供了80%的城鎮就業崗位。中小企業在繁榮經濟、推動創新、擴大出口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中國的大多數的企業普遍進入了品牌戰略階段,企業家們日益注重自身的文化建設和軟實力的增長,他們需要社會的承認。然而近年來,一些中小企業過度追求利潤,忽略質量,從而引發的社會問題也十分突出,使中小企業成為價廉質次和管理不規范等眾多問題的代名詞。
中國的大多數的民營企業經過了初期原始資本的積累階段,開始普遍進入了品牌戰略階段,中小企業日益開始日益注重自身的文化建設和軟實力的增長。他們需要紀錄片見證他們的歷史、貢獻與成長;他們需要品牌的宣傳與建設。
這個需求無疑是巨大的。為“紀錄片+”的實行也提供了絕妙的合作對象,這也與紀錄片的天然屬性和優勢十分的契合,這也決定了紀錄片能夠擔當起這樣的歷史使命。
“紀錄片+”意味著要把鏡頭對準這些中國的中小企業和企業家們,為他們服好務。制作出關于他們成長、經營、理念、品質、品牌的紀錄片,同時解決自身經費、運營、商業化不足等缺陷。
其實,這一切已經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已經有了實踐者。
中央電視臺《看中國》欄目是一檔開播了五年之久的日播紀錄片欄目,其擁有豐富的紀錄片資料資源、實力雄厚的制作班底,先進尖端的技術設備,是我國唯一一檔運營時間超過五年的日播紀錄片欄目,無論技術還是理念方面都是國內的佼佼者。
前幾年,雖然《看中國》欄目拓展了中國教育電視臺一套、四套(空客頻道),并與全國百余家省市級的電視臺簽署了聯播協議,但是節目整體的傳播效果總是表現的中規中矩、不溫不火。節目內容大多定位在人文歷史,地理風光。
多年的制播經驗和時間使得《看中國》欄目越來越感到:財經領域對紀錄片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根據這一想法,欄目組做了調整。
從2015年起,《看中國》欄目立足國際化視野,節目選題向致力于“發掘企業產品及品牌背后的人文故事”的方向轉變,將廣大中小企業和企業家納入了欄目組的視野,成為了拍攝和發掘故事的對象,節目內容通過懸念、鋪墊、解密等敘事手法,將資料展現、人物訪談、情景再現、紀錄拍攝等多種方式結合起來,深入闡釋企業產品及品牌成長發展的全過程,服務于產品品牌形象的塑造推廣傳播。
借助企業豐富的人文故事和資金優勢,使節目內容發生了質的改變,兼具了高檔人文品味和商業文化傳播價值。
那么,發掘品牌背后的故事,見證有人文使命的品牌崛起,再現產品、品牌發展亮點及傳奇歷程成為了《看中國》欄目組的第一主旨;務實、高效的品牌市場推廣的成為節目的第一要義。
從當年下半年開始,《看中國》的收視率與影響力突然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在電視行業中成為最大的紀錄片日播欄目,在業界也變得小有名氣。究其原因,除了欄目組內部拍攝內容、制作水平的提升外,還有一條重要的內容是《看中國》依據“紀錄片+”的思路,使運作的體系得到了升級換代。
《看中國》欄目在提高了節目質量的同時,還采取了切實的措施幫助企業品牌影響力全面提升,務實地促進品牌產品銷售業績的提高,取得看得見的實效。
除了節目在不同平臺上多輪次的播出外,又把視頻上傳到除了教育電視臺國家、教育電視臺網絡電視以外的主流視頻網站上,例如騰訊、搜狐、愛奇藝、優酷等“《看中國》欄目專區”上。這樣既擴大了節目傳播覆蓋率,拍攝對象的信息得以和廣大網民面對面,加快了品牌價值的傳播。
而欄目組面對企業和企業家復雜的訴求上,主創人員意識到僅從提升節目制作水平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借助其他更新的平臺共同完成這一使命,這就是移動終端。
所以,欄目組還利用自己的微信、微博進行移動終端的推廣,把欄目組節目內容、拍攝企業的產品、品牌屬性、花絮等內容策劃成話題進行推廣,這樣一下子就給拍攝企業帶來了一種瞬間觸及億萬客戶,爆發式傳播的途徑和依托。給企業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效益和品牌效益。
小試牛刀成功后,《看中國》欄目組并沒有停下腳本,在積極嘗試節目與觀眾的互動,并且在為新的“傳統電視節目+互聯網”方面進行的嘗試。也許不久的將來,您也會親眼見證這種的奇跡發生。
事實上,《看中國》欄目存在著播出資源豐富,制作團隊穩定等優勢,但也存在著體制內限制較多等劣勢,所以說相對于廣大紀錄片制作團隊來說任然有著一定的代表性。這應該也算是“紀錄片+”的一個成功典范。
“紀錄片+”不僅僅局限于財經類紀錄片一方面,還有很多的領域可以嘗試、涉足。“紀錄片+”的出現不僅在于這種模式為紀錄片找到了一條發展的康莊大道,更大意義在于它使原先高高在上的電視傳媒走下了神壇,走向了大眾。
(文章來源于網絡,若存在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